林强
成果频出离不开中国天眼的稳定运行和相关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
研究团队与罗氏制药公司一起测试了新算法并展示了AI的能力。此外,该算法仅建议在所需位置与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而几乎不与任何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新分子从一开始就十分稳定且无毒。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刊发的这一成果,可能彻底改变药物研发方式。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AI)算法程序,可根据蛋白质的三维表面快速、轻松地设计活性药物成分。这意味着在设计药物分子时,它的副作用会尽可能小。研究团队在实验室生产出这些分子后,罗氏制药公司负责对它们进行测试。
为了创建该算法,研究人员利用化学分子与相应三维蛋白质结构之间数十万种已知相互作用的信息来训练AI模型这一短暂暴发事件像伽马射线暴(GRB)那样猛烈而神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刘滔表示,这项研究成果为创新引力波探测方法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索宇宙的隐秘角落开辟了新视角。与其他探测方案相比,此方案还具有磁场强度确定性高、引力波光子转换有效路径长、信号通量角分布广等优势。与电磁波不同,引力波与物质相互作用较弱,其探测可能揭开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神秘面纱,能呈现一幅更完整的宇宙图景。如果以水面来比喻时空,那么引力波就可以看作是时空的涟漪。
任婧坦言,一种探测方法是依赖逆格森施泰因效应,通过这一机制,高频引力波在磁场中转换产生光子以便探测。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在高频引力波探测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案
这一现象受到了天文学家的广泛关注。这种双同步,可以延长行星的生存时间。恒星自转速率与行星轨道速率长期同步的现象,在公转轨道极为接近其宿主恒星的类木行星即热木星的演化过程中,是一个相当独特且引人注目的阶段。云南天文台供图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博士生郭帅帅与导师郭建恒研究员及其他合作者协作,结合恒星演化和恒星行星系统的潮汐作用,发现当质量较大的密近行星围绕着比太阳质量更大或金属丰度更低的宿主恒星绕转时,一旦在恒星自转速率与行星轨道速率同步,双重同步现象就更易发生。
国际天文学杂志《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相关成果。这些密近巨行星和宿主恒星之间,有很强的潮汐作用。这一重要发现,为寻找处于双重同步状态的行星系统提供了理论约束,还为密近巨行星的演化提供了理论解释。243颗观测系统所处的演化状态示意图。
当系统位于图中的实线上方时,可维持长期双重同步。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对243个主星为F和G型,且具有相对完整的观测参数的恒星行星样本作了研究,识别了可能处于长期双重同步状态的系统,并预测了将来哪些系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同步轨道的存在,可以显著延缓行星系统的潮汐演化,并延长行星的寿命,否则行星会在潮汐力的作用下坠入其主星。此前,天文学家在一些恒星附近发现了质量非常大的热木星。
研究表明,在某些特殊的演化阶段,行星的轨道周期可与恒星的自转周期相等,并维持很长的时间,呈现出长期双重同步的状态。记者4月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关注恒星自转速率与行星轨道速率长期同步的现象,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不过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今年这个4月绝对不可错过哦。但是也存在一些较随机的天象,如突然的天外访客彗星,它们可能会突然在地球附近显现,可能是彗星自身亮度因为某种原因突然增强,导致我们可以猛然看到它们。它的回归不算意外,因为这颗彗星每隔约71年就将回归太阳系一次,算是较短周期的彗星,它4月21日将过近日点,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次4月发生的庞士-布鲁克斯彗星,也被称为恶魔彗星重回太阳系,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2024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于北美时间4月8日下午(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在北美洲地区上演。至于为什么在今年4月它们会扎堆出现呢?或许仅仅是时间刚好叠加在一起。
Q: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吗?A:从日食形成基本原理来看,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而北美地区4月8日发生的日食正好是我国农历三月初一,即新月牙才刚刚形成前。日晕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夏季节。
虽然少见,但并非奇异现象。这次日全食仅在北美洲地区发生,观测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因为日食带扫过的不少地区冬天寒冷干燥,天空洁净度指数高,有些地区,如墨西哥北部非常干旱荒芜,极有利于日食观测。
深圳天空近日出现了日晕奇观。专家提醒,虽然日晕十分艳丽,但不建议长时间用肉眼观看,以免灼伤眼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但并无任何超自然的预示作用。如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在每年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现,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而天琴座流星雨出现于每年4月19日至23日。
Q:什么是日晕?A:日晕,又叫圆虹,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在太阳的周围能看到一圈明显的光圈,日晕的颜色顺序是从内向外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但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地球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
Q:什么是日食?这一次的北美日食又有什么特点呢?A: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日食。这个月之后,直到2095年人们才能欣赏它的下一次风姿。
仔细一看,一道美丽的日晕出现在太阳周边,像是戴了花环,犹如彩虹合拢,绚丽迷人。Q:日食、彗星、流星雨等天象为什么扎堆在4月?A:有一些天象的发生日期大致是固定的,如某个来自星座方向的流星雨,这是地球每年在公转轨道上的具体位置有关系。
Q:出现日晕的时候天气会有变化吗?A:当日晕出现时,意味着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存在。不少网友直呼超震撼抬头有惊喜,晒图刷爆朋友圈。太阳和月球都恰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时才可能形成日食。相比2023年在南半球上演的日全食+日环食,今年的日全食仅仅是全食,不过,它的最长观测时长达4分钟28秒左右,是2010年以来观测时长最长的一次。
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大概5度9分的这么一个夹角这次4月发生的庞士-布鲁克斯彗星,也被称为恶魔彗星重回太阳系,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Q:日食、彗星、流星雨等天象为什么扎堆在4月?A:有一些天象的发生日期大致是固定的,如某个来自星座方向的流星雨,这是地球每年在公转轨道上的具体位置有关系。相比2023年在南半球上演的日全食+日环食,今年的日全食仅仅是全食,不过,它的最长观测时长达4分钟28秒左右,是2010年以来观测时长最长的一次。
至于为什么在今年4月它们会扎堆出现呢?或许仅仅是时间刚好叠加在一起。它的回归不算意外,因为这颗彗星每隔约71年就将回归太阳系一次,算是较短周期的彗星,它4月21日将过近日点,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位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